2024年3月,心理健康服務平臺“簡單心理”聯合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發布的《2023-2024心理健康及行業人群洞察報告》顯示,心理評估用戶試圖解決的三大問題包括:焦慮、無意義感和抑郁。心理咨詢來訪者整體呈現高學歷、高收入背景,主力人群年齡為20歲至40歲。其中,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占比近九成。
當下,一些年輕人選擇“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”。希望擺脫情緒困擾的他們,通過自學踏上心理咨詢師成長之路:購買心理學書籍、參加傾聽師培訓、報名高校心理學課程……如何看待當下出現的年輕人自學心理學動向?要避免哪些誤區?
目前在全國各地,線上線下平臺提供了豐富的自學渠道和資源。在線下,以心理培訓為例,7月9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國家心理健康網,面向有意愿學習心理咨詢師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愛好者,開放相關培訓通道。在線上,B站的“心理學入門”系列視頻播放量動輒破100萬;慕課平臺的“積極心理學”課程累計報名超50萬人次。
對于喬喬來說,自學心理學成為她“自我療愈”的一種主動作為。童年時期,她曾遭遇過網絡暴力,變得內向又自卑。后來,喬喬嘗試閱讀大量心理學書籍,從專業心理學角度剖析內心、自我療愈。
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、心理學博士曾維希認為,自學心理學是年輕人能動性的體現,說明他們在主動升級自我認知,提升環境適應能力。
專家同時提示,自學心理學存在一定門檻與邊界,若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,可能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。在某社交平臺以“自學心理學”為關鍵詞搜索,能看到不少“不建議自學心理學”的內容,有網友提醒,“缺乏基礎概念的人可能面臨二次心理創傷風險”。
曾維希提醒,自學的前提是能夠區分“心理困擾”與“心理疾病”。“比如偶爾失眠屬于正常的壓力反應,但如果長期失眠且伴有幻聽,就要尋求專業干預。”
在他看來,年輕人自學心理學,也反映出在當前社會支持體系中,專業心理服務與個體需求對接尚顯不足。
某高校心理健康中心一位接線員介紹,他們每周接到的求助電話超過300通,但實際接通率為10%。
00后安安(化名)曾在急需心理支持時,一連撥打了十幾個心理援助熱線,“幾乎搜到一個號碼就打一個,但真正打通并有人接聽的只有兩三個號碼”。
曾維希介紹,我國超70%的心理咨詢從業者集中在北上廣深,這些城市的心理咨詢費用普遍在每小時500元-1500元,有一定的資費門檻。
曾維希認為,要推動社會層面更科學、開放地看待心理問題,關鍵在于將個體自主學習與專業心理干預有效銜接,不斷完善社會支持體系。“一通電話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,對于心理咨詢求助者,要跨行業、跨部門聯動,對此,需要從國家層面以及社會各方持續推進。”
關鍵詞: